假期追剧,这部剧为你揭开一段感人至深的共和国往事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
谱写一个时代的青春赞歌
■夏董财

在2018年古装宫斗剧和玄幻剧霸屏的暑期档中,一部电视剧如同一股清流般涤荡而来,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共和国往事。上个世纪60年代,一群心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主动扎根西南偏远地区,甘愿默默无闻地投身到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发事业……而这部剧也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影响,以口碑带动收视率上涨。很多年轻人看后表示,人生的价值在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信仰与梦想。这就是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非凡魅力。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一部充满情怀的年代戏。在怀旧的镜头之下,我们仿佛跟随剧情穿越到了那个具有别样意义的三线建设时期。当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我国周边的局势并不太平。在电视剧一开始,就用记载历史的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入到献身国防建设的时代氛围中。面对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论断:中国至少五年不会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因为美国和苏联都用了十二年,那么中国至少需要十年。乔院长在会议上拍板决定,“三年,我们就用三年完成两弹”。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的壮志雄心,拉开了该剧的大幕。为了国防建设,为了中国“两弹一星”升空,像张利军、马朝阳、陆若文、向晴等充满斗志和理想的年轻人来到大西南某导弹基地,为研究出“国之利器”而奉献着青春年华。观众从剧中能够看到研制导弹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在研究人员的集体智慧攻关下,地空导弹打靶试验成功、DF-2导弹腾空升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一个个载入史册的关键时刻的展现,禁不住让人热血沸腾。那些年,在老军工的引领下,一批批年轻人爆发出青春昂扬的活力,投身到国防建设的洪流中,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骄人成绩,但又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保密要求,他们只能始终默默无闻地扎根在本职岗位上,让观众看到了一代人真挚而朴实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和钦佩。
为了增强年代的厚重感,剧组在取景布局上尽可能做到还原历史。熏黄的茶缸、木制的棋盘、老式的建筑风格、时下流行的音乐、人物的着装服饰、1∶1比例陈列的导弹等细节刻画,让观众找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感。剧组还专门到“两弹一星”研究基地实地取景,高度还原制造导弹、火箭零部件的厂房场景,用中央台新闻电视制片厂、中国档案馆等地取得的影像资料原原本本呈现导弹与火箭的发射过程……一种独特的年代质感扑面而来,让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前辈们重忆往昔,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心驰神往。“我们不希望被特效、后期等技术手段拖累,而是希望呈现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三线时期。”“凡是真实的东西和真诚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也不会是不合时宜的。”主创人员的诚意让这部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那段火热激情的奋斗岁月传递给人们一种澎湃的青春正能量,符合了不同层级的观众的审美需求。历史并未走远,而我们从未忘记。
好的文艺作品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要能够用心用情用功去抒写伟大时代。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剧情主线是研发、制造导弹和火箭,也融入了特殊年代里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一个时代的青春故事,更能够见证一批航天人物的英雄事迹。剧中,两弹结合的核导弹试验日期定下来后,担任试射导弹核武器操作手的第一作业组七勇士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全部写下遗书,一旦发生意外,核武器爆炸的威力能将附近的一切化为灰烬。七勇士中就有担任燃料技师的司令员女儿向晴,她抱着必死的决心告别心爱的张利军。在发射控制地下室,七勇士对着国旗宣誓,“为了反对战争、保卫和平,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我们决心勇敢无畏、沉着镇定,誓死完成中国人民的重托,献出我们的一切”。这个场景深深触动了观众的泪点。实际上,这是在航天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剧中加入了很多类似的特别典型的真实故事,让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老工匠刘连柱有一手精湛的绝艺,他为导弹和火箭研究贡献了自己毕生的才智。剧中,刘工匠因为爱徒梁玉强干活时废了一块料而罚他下跪。在刘工匠看来,干废了一块料相当于糟蹋了一家老百姓一年生活的口粮;办了退休手续的刘工匠替病重的高占武参加了最后一次火箭发射任务,不幸牺牲在火箭爆炸中,匠人情怀让人感动落泪。而高占武是张利军、马朝阳等人的导师,他不仅培养了青年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还为了航天梦想,献出了青春和生命。面对集体转业脱军装的要求,他顾全大局,无条件脱下挚爱的军装;哪怕是癌细胞扩散,他也心怀祖国的航天事业,仍然要驻守在设计室和车间。而张利军、马朝阳等人从血气方刚的青年成长为航天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在一路奋斗的历程中书写了人生的华章,表明了一个道理:个人的成长成才目标与国家民族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实现青春的最大价值。
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了一个时代的青春赞歌,谱写了动人的航天史诗,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对于主创团队而言,如何去展现这段宏阔的历史,如何解密那些鲜为人知的国防建设故事,如何将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而又鲜活的艺术创造,的确难度很大。剧本三易其稿,经过七年时间打磨,翻阅大量相关题材的报告文学,实地采访多位有过亲身经历的老人,该剧最终以一种生动写实的视角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一代航天人对理想信仰的追求。
“一个人的青春年华就那么几年,很快就过去,那我特别希望你们这群年轻人,把你们宝贵的年华,全部用到事业上……”在剧终之时,高占武说过的话萦绕在耳、掷地有声,也寄托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厚望,只有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通过观看这部彰显一代航天人情怀与初心的作品,希望能够给予当下的年轻人更多的参考与启示。
电影《李保国》——
扎根土地的大爱情怀
■褚迎冬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让人敬仰,总有一些事令人震撼。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走入群众和庄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他人生的奉献和追求中,始终蕴含着对农民和土地深沉、炽烈、持久的爱。讲述李保国感人事迹的同名电影《李保国》,深情讲述了“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李保国出身农村,却并不贪恋城市的繁华。他学业有成之后秉持着“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信念回到了农村。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教授,也是太行山区农民最亲近的朋友。在扎根山区的30余年间,他每年有二百多天待在田间地头,先后完成了9部教材的编写,带过60多位研究生,把学问做到了太行山上,把学生带到了果园子里。他为农民培训班授课800余次,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最后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永不疲倦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一件件具体而生动的故事,润物细无声的感情流露,让观众品读到了“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时代精神。电影《李保国》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通过质朴自然的刻画,将主人公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舒缓地表露出来,令观众在动容时又感到温暖。
有电影人曾说,每一部喜剧的背后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或许只有经历过艰辛与起伏,收获的幸福才会更加醇厚和持久。影片以当地群众对李保国的误解为开端,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跌宕而来,而令人捧腹的故事背后正是李保国的坚守与执着。
因为农民对知识讲座的重视程度不高,李保国自掏腰包,对能听完课的村民进行奖励;他劝群众购买套在苹果上的生产袋,却被群众当成卖袋子的骗子,还拿他发下去的生产袋糊了窗户;群众把一筐表皮发白的“红富士”倒在他的眼前,甚至连村支书杨双牛都对他产生了误解,彼时的李保国生气、郁闷,但仍然坚持下来,直到苹果丰收、漫山红遍……
一部能打动人内心的电影,必然是一部细节刻画充实而细腻的电影。剧中的李保国有血有肉,感情丰沛而强烈。他会在丰收时喜悦,躺在红苹果树下流露微笑;他会在困难时焦急,为“红树莓”运输问题硬闯扶贫会场;他温柔又浪漫,知道自己对妻子有所亏欠,于是陪妻子跳舞,想为妻子过一个惊喜的生日;他坚毅又执着,面对严重的病情,抛下一句“活着干,死了算”,拔掉输液针头,匆忙奔向田间;他一心想的是群众,说“(我)最骄傲的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面对想要去美国的学生,他